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有梦想了不起!56岁保安出版40万字长篇小说 最新资讯

来源:光明网    时间:2023-06-01 19:22:17

56岁的李世伟是武汉体育学院的食堂保安,最近成了网红级新闻人物。

他创作的40万字乡土文学长篇小说《村庄的大地》,被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,并纳入了“当代中国文学书库”。这是他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,各级媒体“扎堆”涌来,争相采访这位传奇大叔的励志故事。

5月31日晚8时54分至10时45分,通过近两个小时的“电话粥”热煲,总算梳理出了这位老乡文学路上的圆梦之旅。


(资料图)

做保安月薪2000多元

很知足

“哎呀,听到家乡话,还真是舒服。”开始还用普通话和记者交流的李世伟,一两分钟后便“放飞自我”,一口地道周口方言“飙”到底。他是河南周口市扶沟县人。

李世伟是2017年,经熟人介绍去的武汉体育学院,一直在该校的“奥星苑”食堂做保安。

“是学校的大食堂,3层,一次就能容纳近两千人。”李世伟说,他负责食堂的安保,主要是在厨师和师生走后,检查食堂的燃气、水、电等设备开关、阀门是否关好,预防突发。食堂很大,有5道门,每天早上5点多,他就要早早起床把大门打开,方便早到的厨师上班。晚上9点半、10点以后,待人去楼空,他负责落锁。期间,还要巡视和检查设备的安全。

“活儿不算累,就是操心。别人忙着做饭、吃饭的时候,就是我最闲的时候。”李世伟坦言,做食堂保安,月薪2000多元,但包吃包住,自己“很知足。因为“这样有时间坐下来构思我的小说。”

平时,待深夜锁了门,再最后巡查一番设备,李世伟就一个人呆在食堂的值班室兼卧室里坚守岗位。这一刻,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,他完全静下心来,在似水流年的追忆中钓取灵感,偶有心得,文思涌溢,便铺开纸,拿起笔,哗哗哗写下来大段。“我电脑打字有点慢,跟不上思路,都是先写下来。因为写得太快太潦草,很多字句,只有我自个认得。”

李世伟写小说用的笔记本电脑,是大儿子两年前“淘汰”下来,送给他的。为了练打字,可把这位50多岁的追梦人“折磨”毁了。

打字四五十个

从一小时“飞”到一分钟

《村庄的大地》是李世伟写的第二部长篇小说,起笔于2020年初,也就是他到武体的第三年。

之前的2018年,李世伟曾写过20万字的《打工者行囊中的故乡》,封笔寄出去之后,没有回音。后来他听说,现在出版社都不收字纸稿,只收数码版。从来没碰过电脑的他,就把文字稿托付给二儿子转录,但是“我自个写的东西,他很多看不清、看不懂,敲出来完全不是我的意思。”

“学打字真是痛苦,可不学真不中啊。”李世伟说,《村庄的大地》他写完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而再把这40万字通过敲键盘打成数码稿,用了一年零三个月。

“我用的是拼音打字,刚开始一个小时最多打四五十个,气得我都想把电脑砸了。”电脑码字的时候,还会碰到粘贴、复制、存档、转存U盘等技术问题,一旦搞不清楚操作步骤,他就会跑到食堂外,向路过的学生请教,“武体的学生都很勤奋,晚上也有锻炼的学生,他们都愿意帮我。我把步骤一步步记下来,贴在桌角提醒自己少犯错。”

“有时候敲了好几天,不小心碰到电源线或其他键,一下子全完了,还得重新返工。”李世伟说,书写稿敲成数码稿固然吃力,也并非一无是处。

二次输入其实也是一次创作过程,个人会发现草稿上的文字问题,及时纠正、润色。“现在我一分钟也能输入四五十个字了,觉得也够使了。”

从2020年年底,到2022年初,《村庄的大地》全篇40万字,终于被李世伟敲出来了。

小说塑造人物50多个,主人公名叫刘海山,通过其在1987年前后10多年时间里的爱情、事业、生活坎坷经历,展现了豫东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变化,以及草根阶层忍辱负重、淳朴善良、重情重义的精神风貌。李世伟说,刘海山身上,有他四分之一的影子。

一枚顽皮“文艺少年”

作文常被当范文

1966年春,李世伟出生在扶沟县崔桥镇后牛庄村,兄弟姊妹5个,他排行最小。上学也比较早,6岁入学。

“在班里年龄最小,也特别贪玩。游泳、火柴枪、摸鱼、掏鸟、打陀螺,啥都痴迷,就一个野孩子。”李世伟说,当年村子附近有一家国营农场,好像叫“黄泛区五分场”,里面种的有果树,每年苹果还没熟透,村里的半大孩子,就会结伴去偷苹果吃。“个头小,手也不大,一手抓不住仨苹果。”

除了这样的“体力活儿”,李世伟打小还特别喜欢听收音机,戏曲、大鼓书等曲艺节目,常常让他在开怀之余,暗想什么人这么厉害,能编这么好的故事。“那时候公社一个月也不玩一场电影,稀罕得不得了。我是不管三里五里、七里八里,每逢村里放电影,必须去,不然就睡不着。”

至今,李志伟还能细数出好多片名:《打击侵略者》 《南征北战》《奇袭》《渡江侦察记》……“我看电影吧,很容易融进去,见到电影里的坏人,恨不得拿砖头去砸。”

李世伟还特别提及一位名叫张志的女教师,“9岁上三年级开始写作文,教语文的张老师,总是在班里读我的作文,每次我都感到可自豪。”

常年自费订报

差点成为苹果种植专业户

因为家里底子不厚,李世伟初中毕业后,没有继续攻读高中和大学,“现在想起来,多少有点后悔。”改革的春风,吹得年少轻狂的自己踌躇满志,迫切想要发家致富。

1983年,17岁的李世伟在想到了小时候“偷”过N遍的国营农场后,决定将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。他说服家人,引进了秦冠苹果树苗。

全家的庄稼地不再种粮食,改种果树。“那时候种地不咋用化肥,一亩麦子才打个400来斤,一斤1毛7分钱。而农场一棵苹果树就能结七八百斤果子,一亩地能种20多棵,一斤苹果能卖1毛8,这一比,效益差距就出来了。”

当筷子一样细的果苗埋进地里,就成了李世伟一大家子的希望。

“浇水、施肥、打药,我是小心伺候,还专门花钱请师父传授培育方法,不敢有一点闪失。”李世伟说,技多不压身,自家果园农忙之余,他抽空会跑到附近几家村落,跟木匠和泥瓦匠学手艺,“我是下力气打下手帮忙,拜百家师、吃百家饭,师傅们也就乐意教。”

除了种果树、学手艺,作为“文艺青年”的李世伟一直没忘“充电”,“当时《中国青年报》全年订价才几块钱,我都是成年订。”

眼里有希望手里有手艺

年轻时一次能喝斤把酒

地里的苹果树一天比一天粗壮,手里的木工活儿、瓦工活儿一天比一天娴熟。那段日子,乡里乡亲谁家要盖房子、打家具,没少找李世伟帮忙。

眼里有希望、手里有手艺,那段时光,也是李世伟最“嗨”的青春岁月。

“我们家是标标准准的农村家庭,祖祖辈辈都本本分分。”李世伟说,他的父亲是一位“用不着队长的人”,意思是说,不用村干部管着,单凭自身觉悟,就能把生产队的活儿捯饬好。

至于年少的李世伟自己,则多了一分侠气,“受家庭和民风的影响,我也可讲义气。哪家乡亲急着盖房子,人手不够,只要吭一声,随叫随到。谁家里有人‘老’了,二半夜听说了,也得披上衣服拿上家伙,去帮忙打棺材,一分钱不收。”

钱不收,饭还是要吃的。李世伟说,自己的酒量特别大,猜拳划枚也是高手,左右开弓,当年在十里八乡也骁有名气,“我不抽烟,再好的烟我也不会抽。喝酒,是斤把的量。忙的时候,喝啤的,俩仨朋友轻松干下去一两件。闲的时候,整白的,不喝晕不起身,也没服过谁。”

回想起来,李世伟还是感慨辜负了那段昂贵的时光,“农活儿、木工活儿、瓦工活儿,都很累,干完了再大喝一场,不仅对身体不好,也耽误时间。”

1989年,经人做媒,李世伟了却了终身大事。婚后育有两子,寻思着自己学历浅,他发誓,说啥也要把两个儿子培养成大学生。

两个孩子渐渐长大,地里的果树终于也渐渐长成,开始挂果。而希望越是丰满,现实便显得越发骨感。

亲手毁掉曾经的希望

开始走南闯北打工

苹果树长势渐丰,李世伟也练就了一身栽培剪接好手艺,“可以说,在合理范围内,我想让果树结多少斤,就能让它结多少斤。”

苹果丰收,可就是卖不上价。原因有二:一是市场经济了,豫陕两地种果树的“同行”如雨后春笋,呼啦啦都冒了出来,“内卷”严重;二是他引进的“秦冠”品种,有点“水土不服”。个儿挺大,咬一口也怪甜,可就是“脸色”发青,卖相上吃了大亏。

“扶沟是产棉县,别的乡亲都开始种棉花啥的,我家还种着苹果。地里补种的花生,或是麦子,也不出产量,连年赔钱。”2000年,迫于现实的残酷,李世伟不得不眼角噙泪,亲手毁掉了自己养育了17年的果树,改种传统粮食作物。

这个打击,应该对李世伟特别大。当晚的采访中,提起自家的果园,他絮絮叨叨了20多分钟,连连唏嘘,“一棵树一天就要浇两桶水,我得一桶一桶地掂……这个品种属于高水高肥,特别费钱费工,卖的苹果还顾不上化肥钱。”

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,不能守着庄稼地坐吃山空。苹果树虽然毁了,可自己的瓦工、木工手艺,那是越来越炉火纯青了。

2000年农忙完,34岁的李世伟彻底结束了随心所欲的生活,责任感催促他背起了行囊,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。

打工十多年

背包里总装满书

“那时候房地产生意刚红火,技术工比较缺,一天能收入几十块钱。一年下来也能‘逗’个万把。”凭着一身过硬的手艺,李世伟辗转北京、天津、江苏、新疆等地打工,主要在建筑工地上“制木工模板”。“最关键的是,家里老婆孩子等着用钱,我也慢慢戒掉了喝大酒的毛病,挣了钱,得省着花。”

大酒不喝了,李世伟有了新的嗜好,就是去旧书摊淘书。打工的10多年里,李世伟与其他工友最大的不同,就是背包里总装着书。“《白鹿原》,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,贾平凹的《废都》,余华的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还有春上村树的作品,都是那几年读的。我也越来越觉得,自己心里的那个文学梦,其实还在,从来就在。”

2011年腊月,在扬州打工的李世伟回老家准备过年,有次帮亲戚家改建老宅,四间房子突然发生坍塌,他从4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来。虽然侥幸保住了一条命,右腿却还是受了重伤,不得不休养了小半年。“伤筋动骨落下病根儿了,走平地不咋能看出来,到现在,还是不敢走斜坡。”

第二年腿伤还没好透,李世伟硬撑着继续外出打工。他要兑现自己的誓言,再苦再累,也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。

李世伟带着伤,先就近去了开封一家建筑工地。工头儿一边爱惜他是个熟练的技术工,一边又嫌弃他腿脚不太方便,于是打了个“对折”,“那时候工钱已经见涨,工地留下我,但不给全工资。好比别人干一天开一百七、一百八,给我开一百五。”

李世伟隐忍了这种稍带“歧视”意味的待遇。一是为了一家老小,二是他觉得完全可以从其他“突破口”,来证明自身的价值。

打心眼里喜欢大学氛围

搞文学总得有个环境
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打工、看书、构思、幻想。那个藏在心底的梦想,随着李世伟年龄见涨,如同他曾亲手栽下的果树苗,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有着“挂果”的冲动。

“有时候闲下来,我也会下定决心写点东西,但活儿太多了、太忙了,也太累了,写写歇歇,最后还是形不成完整的作品。”2016年,李世伟步入“知天命”的50岁,他忽然想到了《白鹿原》的作者陈忠实。“陈老师50岁开始创作《白鹿原》,我想自己也不能再钻进钱眼子里出不来了,我不想再拖了。”

“我这个小心思,连我老婆都看出来了。”李世伟说,2016年的时候,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,二儿子也大学在读,妻子就对他说,“孩子们也都接上力了,不行了,咱就找个清闲点的工作。你想干点啥,就干点啥吧。”

于是,2017年过罢春节,李世伟来到了武汉体育学院,心甘情愿做起了食堂保安。

“我不是不想挣钱,就是比起来文学创作的冲动,我更想实现后者。我来到武体的第一眼,就喜欢上了这里。我就是打心眼里,喜欢大学的氛围。老师们知书达理,学生们好学上进。我觉得要搞文学创作,就得有这样一个环境,能让我静下心来。”说到这里,李世伟用了一句特有文哲意味的话:“环境塑造人。”

不到一年

写了两公斤文字

毕竟多年没有笔耕,再加上又是新的环境,李世伟懂得现实与梦想的差距,他先把手头的工作理清理顺,才开始拿起了笔。

2017年,恰逢电视剧《白鹿原》热播,社会广有反响。李世伟早年通读过这部作品,且深有感触,虽然没看过电视剧,他还是尝试着,写了一篇有关《白鹿原》的文章,类似文学批评或读后感,“没想到寄出去就被刊用了,还收了几十块钱的稿费,我的信心一下子就回来了。”

2018年,李世伟构思创作了20万字的《打工者行囊中的故乡》,将自己的农家生活、打工阅历揉了进去。虽说没有发表,但他的创作热情却更加炽热。2020年,他文思泉涌一气呵成,不到一年时间,在稿纸上写了40万字。

“我都是锁好门、检查完食堂所有设备之后,晚上10点半开始创作。从没列过提纲,就是顺着思路写,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,我一天坚持写2000字收工。”即便如此,李世伟的睡眠时间还是显得紧张,平均也就四五个小时。

李世伟说,自己写的,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、听说过、感悟到的东西,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,所以下笔特别顺手。作品完成后,他还专门称了一下厚厚的一堆稿纸,一共两公斤。

“能变成铅字,我就感恩戴德了”

将这两公斤书写稿,变成电脑上的文字,可把李世伟折腾得不轻。

好在这部作品寄出后,并没有像上部《打工者行囊中的故乡》一样石沉大海。

今年3月,出版社给李世伟发来了回执函,称这部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《村庄的大地》,已经决定出版,并被收入“当代中国文学书库”。

记者问“收入当代文学书库”是个什么概念?

“我也不知道,真的不知道。”李世伟说,不久前,他收到了出版的书籍,每本定价95元,“我对这个价格完全不懂,只就知道这是我写的东西,变成铅字了。”

出版社的编辑,还就文中部分修改是否妥当,向李世伟征求意见。

“当时我就说‘中啊,中啊,中啊’。”接受采访的李世伟,电话里笑着对记者说,“能变成铅字我就感恩戴德了,真是想不出也说不出啥意见。那一刻,我只有感激、感恩。”

无论是梦是真,“我还会继续写下去。”

李世伟说,这几天,采访他的记者陡然多了起来,本来平静的生活,不仅泛起了涟漪,简直翻起了波涛,令他着实有点不知所措。他只知道,自己想感谢4位“恩人”。

“一是我老婆,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但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。说实话,我在武体写小说,只是为了个人的梦想,对家庭来说,应该是自私的。我非常感激我老婆能理解我;我也非常感谢小学时候的张志老师,是她,让文学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。

我长年在外,很久没见到张老师了。好在我和张老师的儿子有交情,下次回家,我一定会把我写的书,亲手送给张老师;还要感谢武体的学生教我练打字,我有不懂的问题,向学生们请教,他们从来都是倾囊相授,我欠了很多学生很多情;还特别感谢武体的老师和领导,能够创造出这么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,而且对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,也非常关心。”李世伟的言辞急切而诚恳,听得出来,突如其来的“梦想成真”,的确让他受宠若惊方寸“稍”乱。

“我今天中午饭还没吃呢,想着还有好多采访,就不停地胡思乱想,不知道该咋说、说些啥。”临近采访结束时,李世伟说,他就是一位河南农民,实在当不起太高的“抬举”,忽然面对网上各种赞誉热评,深感“梦想一旦实现了,感觉才像做梦一样。”

而无论是梦是真,有一点,李世伟还是非常确定的。他最后说:“我还会继续写下去。”

(图片由武汉体育学院通讯员李鑫、万圣拓拍摄,受访者李世伟提供。)

大象新闻记者 申子仲

来源:大象新闻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南医疗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5786号-52   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